美日欧央行宽松政策微调现分化 日本央行踩油门

时间:2013-04-14 21:41:02  来源:  作者:  字体:

4日,日本央行出台新的大规模宽松货币措施,欧洲央行按兵不动但暗示降息可能性,美联储重要官员则呼吁调整购债节奏,显示由于各经济体复苏进程不一,三大央行在超宽松货币政策道路上的政策微调已出现分化。

美联储考虑减速

美联储副主席耶伦4日在华盛顿的一次讲话中表示,随着离结束购债计划更近,根据就业市场前景调整购债节奏将有助于为公众提供美联储政策意图相关的信息,降低政策被误读的风险,同时避免给市场带来干扰。

作为美联储二号人物和接替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热门人选,耶伦的表态暗示美联储可能逐步削减当前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试探市场反应和评估经济复苏的持续性。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斯3日也表示,如果就业市场明显改善,美联储可能最早于今年夏季开始削减购债规模,并在今年底结束购债计划。作为强烈支持宽松政策的鸽派代表,威廉斯的表态意味着美联储的内部争论已从增加刺激转向减少刺激,如何“减速”和权衡退出时机将是未来的政策重点,并可能提上今年6月和7月的货币政策例会日程。

分析认为,美联储何时开始削减购债规模,将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评估就业市场改善的趋势能否持续;二是判断政府削减开支计划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如果到今年年中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较为缓和,那么美联储可能会早于市场预期削减购债规模。

日本央行“踩油门”

日本央行4日在东京举行了黑田东彦就任日本央行行长以来的首次货币政策会议,宣布推出新的货币宽松措施,加速进入全面宽松的“安倍新时代”,市场分析认为比美联储更为激进。

日本央行是最早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但一直被学界批评过于保守,一是央行资产扩张速度相对平稳,二是购买资产主要集中在短期国债上,导致刺激效果并不理想。

黑田东彦上台后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全面改革,确立了实现2%通胀目标的两年时间期限,宣布用基础货币量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的主体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同时扩大购买更长期限的国债和风险资产,比市场预期的更为大胆。

根据巴克莱银行测算,新政策下日本央行每月资产购买额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美联储目前每月资产购买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54%,这意味着日本央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是美联储的约2倍。另外,美联储仅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日本央行还扩大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风险资产。

这意味着日本央行将“猛踩油门”,全面加速,直至实现2%的通胀目标。但经济学家认为,仅靠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日本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并可能进一步推升日本公共债务水平。

欧洲央行酝酿降息

虽然欧洲央行已将欧元区主导利率降至0.75%,两次推出三年期再融资操作,并承诺无限购买重债国国债,但在德国央行的影响下,政策立场并不及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宽松。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并未朝着欧洲央行预想的方向发展,欧元区2月份失业率维持在12%的高位,3月份通胀率两年多来首次降至2%的中期目标以下,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3个月新低,显示制造业活动继续萎缩。此外,塞浦路斯救助计划引发的金融市场风波说明欧债危机并未远去。

欧洲央行4日在法兰克福举行月度货币政策例会后宣布维持现行政策不变,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将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确保经济复苏。

德拉吉强调,欧元区经济面临下行风险,通胀问题不再成为担忧,“未来几周将评估所有信息,并准备采取行动”。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欧元区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欧洲央行最早将在5月份的货币政策例会上降息。

从低迷的经济增长前景和通胀预期下行来看,降息是一个合理选项。而且,欧洲央行当前基准利率要高于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日本央行新政策已推动欧元对日元汇率上涨,欧洲央行被迫采取行动的压力正在加大。但受德国央行主导和缺乏统一的财政体制,欧洲央行很难出台类似美、日的量化宽松政策,去年9月出台的新购债计划迄今仍未启动。新华社记者 高攀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钢城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ICP备2924672—4号  中华时讯新闻通讯社 人民首发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EmpireCMS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