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中国赛总成本超60亿 城市名片成长期负担

时间:2013-04-14 21:59:26  来源:  作者:  字体:

赛车运动的普及比打造高端赛事更重要

F1登陆中国10年,中国站比赛终于出现了第一位本土选手——马青骅。4月12日,这名25岁的年轻人代表卡特汉姆车队完成了练习赛,虽然排名倒数第一,并且还不具备参加正赛的资格,但马青骅已经迈出了中国赛车运动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如果放到中国赛车运动在过去10年并无长足进步的背景下,马青骅的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

从2004年F1中国站第一届比赛开始,媒体就在猜测中国何时能出现第一位F1车手。即便一个国家可以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在短时间内弥补赛车运动硬件薄弱的缺陷,但培养车手所需要的软件却绝无一蹴而就的可能。

4月10日下午,正在德国训练的中国车手程丛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以他过去10年的体验,中国赛车运动“软件”的发展速度很难让人乐观。

“中国与欧美赛车运动发达国家之间,在赛车文化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差距非常大。”程丛夫表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理解的赛车运动,还是一项有钱人玩儿的‘烧钱’运动。其实,在欧美国家,又有多少车手出身于富豪阶层呢?”

包括“车王”舒马赫在内,绝大多数F1车手都来自欧美国家的平民或中产阶层,车手的家庭通常只负担他们在赛车启蒙阶段的投入。

中国的车手往往需要家庭负担动辄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高昂费用,“这本身就是个不正常的现象,像我这样的车手如果成长在欧洲,家庭根本不需要花费那么多。 赛车运动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由汽车厂商、赞助商、汽车运动协会和车队等参与的车手培养平台,这个平台会为年轻车手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各项保障条件。”程丛夫表示,“可以想象,如果一项运动只有少数富人才能参与,而把广大普通人排除在外,这项运动能够发展壮大吗?如果是在那种发展模式下,F1比赛又怎么能够拥有几亿观众?”

从这个层面理解,尽管F1进入中国已经10年,但现代赛车运动的理念却尚未扎根。

由于缺少车手培养平台,一方面,中国年轻车手的来源局限在富裕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年轻车手缺少上升通道。“我一直鼓励有条件的中国年轻车手到欧洲来训练和比赛,因为在这里,从入门的卡丁车到最顶级的F1,整个赛车运动的人才培养通道是完整和畅通的。”程丛夫表示,相比之下,中国车手能够在国内得到的发展空间却非常有限。

“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所以中国很多车手是以‘玩’的心态参与赛车运动,而在欧洲,年轻车手很早就接受了职业精神的教育,为了不断进步,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素质、驾驶技术和思维反应等各方面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

10年时间,中国终于出了一个马青骅,但业内都清楚,马青骅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机遇,是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对F1赞助商的吸引力。从车手培养的角度而言,中国人距离F1还很遥远。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F1登陆中国的10年,本应是中国赛车运动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而事实上,却是失去的10年。

这10年,中国各类赛车比赛五花八门,很多地方均以引入一项赛车比赛为荣耀。表面上是地方政府、汽车厂商、运动协会共享繁荣的盛宴,事实上却是因车手培养体系建设等基础工作的滞后,让这个已经步入汽车时代的国家,依然徘徊在赛车运动普及大门之外。赛车文化的薄弱决定了中国赛车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锐速车迷会的很多会员已经从观赏比赛向参与体验的阶段过渡,然而,当这些会员带着孩子在卡丁车俱乐部享受驾驶乐趣时,他们中有多少人具有负担子女成为赛车手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在国内很多地方,甚至连卡丁车俱乐部都没有。而舒马赫、塞纳等F1顶级车手无不是从驾驶卡丁车起步。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钢城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ICP备2924672—4号  中华时讯新闻通讯社 人民首发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EmpireCMS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