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变为“高产田” 民和农民土里刨“金”有新招(海东时报)

时间:2021-05-21 06:06:11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海东时报)  字体:

 村民播种玉米

连片双垄玉米田地

村民免费领取种子

□本报记者 颜金梅 摄影报道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时代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能落下农业农村,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同步赶上来。而作为农业大县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现代化进程中开辟了一条传统农村发展的新路子,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新活法:大家从“土”里找出路,在“改”中谋转型,一大批过去无人耕种的“撂荒地”被重新种上了地膜玉米,过去几乎一文不值的耕地,重新披绿“生金”,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385吨玉米种子免费发放

“一定要数清楚,不要弄错了。你再数一数对不对?”5月12日,青海农资民和配送中心,随着运输带的传送,一袋袋玉米种子被运送上了货车。等车装满后,3辆满载玉米种子的大货车向松树乡、李二堡乡等乡镇驶去。这是民和县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发展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抢抓机遇,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举措之一。

据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物资管理员靳海青介绍,今年,民和县总共购进了13个品种385吨的玉米种子,其中,豫玉22号玉米种子就购进了94.5吨。这些玉米种子根据川水、浅山、脑山区域,分别免费发放到民和县各乡镇。

“豫玉22号玉米种子属于晚熟品种和梁饲兼用品种,适合在海拔2100米以下的地方生长。所以,我们就发放到了松树乡。”靳海青说,购进的13个品种当中有早熟的种子,也有晚熟的种子。屯玉168号、铁研53号是纯饲草性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而豫玉22号玉米生长高度高,玉米棒子大,产草量高,金凯3号玉米秸秆粗,玉米棒子粗,产草量也高。免费发放玉米种子,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复垦“撂荒地”的积极性。

村民从土里找“出路”

当日11点,记者跟随其中一辆满载玉米种子的车辆来到了民和县松树乡。在松树乡政府门口,村民们开着农用车、拖拉机,合作社的工人们开着小型货车正陆续赶来,呈现出一派有序、繁忙的景象。

“民和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自2008年推广以来,玉米栽培区域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水浇地向旱地转移,栽培面积从2010年的12000公顷增长到2019年的23333公顷,年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26万公顷。”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主任刘选德说。

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和品种带来的收益让松树乡崖湾村的马生全喜上眉梢。他种植的地膜玉米从最初的几公顷发展到如今的46.67公顷,马生全在同样的“土”里找到了别样的致富出路。

马生全看到去年的收成挺好,今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看到撂荒地挺多的,我就和家人协商了一下又扩种了6.67公顷,然后雇用了周边村民到地里干活。” 马生全谈起扩种的事情喜不自禁。

近年来,依靠党的好政策,民和县农业部门给村民们一亩地补贴地膜一捆,加上免费发放种子和化肥,一亩地补贴达到了220元左右,村民种地的成本就下降了。“原来没有铺地膜的时候一亩地产量在600公斤左右,收入也不高。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不但给我们免费发放种子、化肥,还给我们免费提供地膜。如果阳光足、水浇得好,一亩地产量能达到1000公斤,我们收入也有1350元左右呢!”马生全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他认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他们从“土”里找到了出路,不仅赚到了更多钱,还换了一种“活法”。这都是“撂荒地”变身“高产田”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近年来,民和县松树乡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这一红线、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累计整治撂荒地16.8公顷,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硬核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撂荒地”变身“高产地”

一个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带动的是一大片农户的增收致富,推动的是一个个乡村的蜕变振兴。民和县马营镇朱家山村的德民种养殖合作社不仅让村里的一些“撂荒地”重新有了生机,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民和县虽然地处黄河和湟水谷地,但六成以上耕地均在干旱山区。曾经,由于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这里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力被迫进城务工,导致大量耕地撂荒。

记者跟随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的工作人员驱车来到马营镇朱家山村时,德民种养殖合作社雇佣的村民们正在利用机械播种玉米。今年,德民种养殖合作社又“盘活”了6.6公顷“撂荒地”,再次扩大了种植面积。随着务工人员推着点播机走过,玉米种子也就均匀地播种到了地里,“撂荒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亏了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的同志们雪中送炭,及时为我们送来各项农业优惠政策,帮了我们的大忙。”谈起今年的发展,德民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民感激不尽。

朱家山村属于干旱山区,靠天吃饭,无灌溉区,庄稼广种薄收,经济条件较落后,交通欠发达。很多青壮劳力都选择弃田外出务工,许多地也就撂荒了。随着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产量的增加,更多的村民和合作社重新开始种地,让过去产量不高的“撂荒地”变成了“高产地”。

近年来,马营镇政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基础设施薄弱的撂荒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切实提升宜机作业水平,复垦撂荒地35.1公顷。

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整治

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邓峰成介绍,2021年民和县统计撂荒地为1010.4公顷。近年来,民和县立足实际,摸清底数,找准撂荒原因,划分责任片区,明确责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强力措施,有序推进撂荒地整治。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详细调查本乡镇撂荒地面积及撂荒原因,精准制定撂荒地整改办法,实行分级管理。通过复耕复种一批、引导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土地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将大部分撂荒地恢复了耕种。该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对各乡镇撂荒地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为代耕代种和土地托管主体提供种子、肥料等农用物资,激励种植大户对撂荒地进行复种。组织精干力量,对109国道、京藏高速、民小公路沿线村庄撂荒地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利用卫星影像地图详细确定了撂荒地块准确位置、面积,明确了户主、整治时限等。

民和县各乡镇在调查摸底的同时,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惠农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增强爱惜土地、种好土地的自觉性,激发农民群众种地热情,引导群众有序复耕复种。

如今的民和各乡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产业扶贫方兴未艾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钢城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ICP备2924672—4号  中华时讯新闻通讯社 人民首发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EmpireCMS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