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小剧团活跃乡村“一甲子”(燕都晨报)

时间:2019-12-12 03:40:16  来源:(燕都晨报)  作者:(燕都晨报)  字体:

许野 本报记者 孙良

小剧团的成员们在认真地排练

在北票市上园镇,有一支“草根剧团”,他们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60多年的历程中,他们扎根土壤,活跃民间,唱响时代,传播文化,为本地百姓和外地民众奉献精神食粮。

“到现在,我们这个剧团成员已经变更到第五代人啦,现在演出成员共有16人,年龄最小的51岁,最大的71岁。”昨日下午,上园镇民间剧团团长、70岁的马志清说。

据他介绍,1958年11月,当时的上园村为了响应国家提倡的宣传社会主义新中国号召,26名爱好文艺的村民拼凑了二胡、板胡、秦琴、唢呐、笛子及一些简陋的打击乐器,成立了一个小剧团。当时,成员们的文艺水平基础不是很高,当时的北票市文化馆就派人驻村指导。几个月后,剧团成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他们自编自排了京剧《红灯记》、评剧《大路迎春》、表演唱《闪光的镜头》、京东大鼓《两块瓢》、二人转《赞新风》等一大批优秀的节目,深入各村进行演出,小村场院、田间地头、宽敞院舍,都是他们演出舞台。一时间,这个民间小剧团名声鹊起,多次到省内其它各地农村义务演出,曾创造40天演出31场的记录,以弘扬时代为主题、激励和感召那个年代的人们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的精彩节目,每次都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园小剧团排演了李春盛创作的大型评剧《月是故乡明》,并排练了许多现代戏,如《雷锋的童年》等,在市县两级文艺表演中不断获奖,其间在巡回演出过程中,又创造了连续3天3晚出演9场戏的记录,令剧团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民生活逐渐富足起来,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也日益增加,这为上园小剧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这期间,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剧团的乐器也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现代乐器和传统乐器相融合,演出内容也逐渐集中统一,形成了如今以农民最喜欢的拉场戏、说唱为主体内容,节目都是立足本地特色、弘扬新时代正能量。

今年秋季,上园镇组织了“金丝王大枣节”,小剧团的“老戏骨”们再次集中智慧,以传统文化和身边人和事为题材,把党的富民政策、村规民约、文明新风等内容进行提炼和加工,创作和编排了很多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尤其是新创作拉场戏《二请神医》、京东大鼓《圆梦山乡》等节目,更是赢得了村民喜爱。后来,这些节目参加了北票市文艺汇演、“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记忆川州”等展演,获得了许多赞誉和殊荣,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们的小剧团,演出对象就是农村农民,农村农民永远是我们歌颂美好生活的大舞台。”马志清说,上园小剧团无论怎样变化,但扎根基层、活跃民间、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宗旨始终不会改变。

如今,这支老剧纷呈、新戏迭出的小剧团,依旧活跃在农村大地上。他们吟唱着淳朴的歌声,从沧桑岁月中一路走来,继续传承着历史文化,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点上,继续讴歌更加美好的明天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钢城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ICP备2924672—4号  中华时讯新闻通讯社 人民首发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EmpireCMS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