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麋鹿的爱情故事[潇湘晨报]

时间:2019-12-11 03:41:56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潇湘晨报]  字体:



 
2016年3月3日,16头麋鹿放归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资料图/记者杨旭

    2012年,一只雌性麋鹿幼崽被东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的人员捡到,最终被带回丁字堤管理站养大。这只名为“点点”的麋鹿不仅健康长大,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后代。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决议,提出深入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点点”的故事,是湖南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

 

    本报记者骆一歌长沙报道

 

    麋鹿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又叫“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物种。1998年的洪水中,十几头麋鹿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逃出来,横渡长江,游到祖辈长期生活的洞庭湖区。目前洞庭湖野生麋鹿都是它们的后代。这群麋鹿在草地上尽情奔跑嬉戏,见证湖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决议,提出深入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这在湖南各地各部门引发热烈反响。“做好三湘大地一江一湖四水的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和修复。”省自然资源厅厅长王一鸥表示。

 

    “点点”救治成活,恋爱产崽

 

    点点是洞庭湖第一只被人工救治成活的雌性麋鹿,当时她是被捡回来的。

 

    2012年3月,一位在华容注滋口芦苇场的工人在装卸芦苇时,发现草滩上趴着一只刚出生的麋鹿。母鹿已经不见了踪迹,只剩下了一只幼崽在颤栗。东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的救护人员经过开车、行船等跋涉来到小麋鹿的身边,最终将它抱回了丁字堤管理站。由于身上有白色斑点,工作人员们给其取名“点点”。

 

    在管理站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点点逐渐恢复健康,并逐渐长大。饲养员们曾为了它的终身大事而“焦虑”,最终一只于2017年被救下的雄性麋鹿与点点“自由恋爱”。

 

    2018年3月28日,生活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丁字堤管理站的点点产下一只幼崽,终于为洞庭湖野生麋鹿的种群繁衍做了些贡献,也标志着野生麋鹿救助计划的成功。

 

    形成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范本

 

    2016年3月3日,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湖南省林业厅从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引进16头麋鹿(雌鹿11头、雄鹿5头)放归到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使其逐步实现纯野生生活状态,自然繁衍野生种群,促进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认证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宋玉成在回答网友问题时表示,目前洞庭湖麋鹿种群数量近500头(包括湖北石首野外亚群和东洞庭湖亚群),数量从最初的36头增加到今天的500头,“说明麋鹿已经完全适应了野外环境,并成功野化。”

 

    近年来,湖南在洞庭湖的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仅麋鹿生活得很好,今年洞庭湖区的候鸟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打造了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范本。湖南加大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的保护力度,关闭了42个非法砂石码头,开展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等专项治理。2018年1月至12月,全省14个市州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4%,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

 

    下一步,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建设美丽湖南方面,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表示,“巩固洞庭湖综合治理的成果,加大生态廊道建设的力度,加大保护区的建设和完善。”

 

    省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室主任郭丹说:“让老百姓生活在一个青山绿水、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生态环境中,这一定是湖南接下来发展的一个具体方向。”

 

    专家解读

 

    短板就是潜力,就是工作着力点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对此,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肖万春进行了解读。

 

    他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愿景,“美丽湖南”是这一愿景的重要内容。美丽湖南作为美丽中国的湖南篇章,最根本的标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达到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与人文美、社会美、和谐美的有机结合。

 

    为什么这次省委全会提出,“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肖万春表示,安全供水、能源设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化建设等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民生事业。近年来,我省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但设施建设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短板,明显滞后于城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短板就是潜力,就是工作的着力点。

 

    他建议,要立足实际有效补短板。做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工作。因地制宜,立足各地实际,将投资重心聚向安全供水、气化湖南、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等六大工程。既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也要充分调动市场“无形之手”。最后是统筹建设、管理和产业升级、促进就业有机结合。对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不但要重视建设,还要重视管理,更要注重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不断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本报记者易思含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钢城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ICP备2924672—4号  中华时讯新闻通讯社 人民首发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EmpireCMS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